
一、突破核心技術難題,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融入科研始終
團隊始終開展“有使命、有組織、有價值”的科研,將聚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難題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健康中國”“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朱院士帶領團隊建設了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食品行業特別是海洋食品加工領域的學術陣地和人才聚集地,成為食品加工行業技術與成果的來源地和擴散地。面向地方所需,重點圍繞海洋經濟強省、食品工業大省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精準賦能,將人才智力優勢、科研優勢與地方高質量發展需求有效接軌,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牽頭組建了大連金石灣實驗室,與甘井子區政府、中山區政府共建“甘創聚”食品創新發展研究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加快學科鏈、科技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服務鏈緊密對接,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針對具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轉化。

團隊先后發起成立了“國家蝦夷扇貝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刺參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遼寧省海洋食品校企合作聯盟”“大連市海洋食品與生物制品產業聯盟”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謀劃建立“聯盟品牌”和“聯盟團體標準”,參與多個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以及多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引領企業創新,支撐產業發展。受邀參與《海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現代海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等重大戰略的謀劃,牽頭承擔“食品制造技術及發展戰略研究”“傳統主食制造產業發展戰略咨詢研究”“適應于自貿區(港)建設的海南食品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秦巴山區特色食品資源加工利用全產業鏈發展戰略研究”“我國預制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對策和建議研究”戰略研究項目,提出咨政建議的多份獲得國家多部委采納。朱院士還梳理了我國食品產業的現狀和趨勢,提出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謀劃全國食品產業發展。
三、立足遼寧、輻射東北、面向全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論文寫在祖國江海大地”
團隊立足于遼寧,把技術從渤海輻射到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以及陜西、湖南等內陸地區,聚焦深海和淺海、遠海和近海、海水和淡水,形成了現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制備技術、海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傳統發酵制品現代化技術、中餐工業化轉化技術、營養食品加工技術、調味品生產技術和海洋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技術等數十套,不斷將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關行業輻射、轉移與擴散,服務全國23個省份的數百家企業,完成科研成果轉化近200項,創造經濟效益超100億元,為“遼漁”“曉芹”“上品堂”“非得”“咀香園”“同仁堂”等多個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四、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為學科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近年來,團隊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形成了以院士領銜,青年學術骨干為基礎的雁陣人才梯隊格局,有效實現了高端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團隊先后榮獲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遼寧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等榮譽稱號,同時涌現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教師”“遼寧省教書育人模范”“遼寧最美教師”“遼寧向上向善好青年”“遼寧省高校校園先鋒示范崗”“遼寧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典型。(完)
編輯/司炳昺
審核/司炳昺、劉海麗、高麗華
審核/司炳昺、劉海麗、高麗華